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5102|回复: 0

财政货币双煞来袭 中国大通胀还远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7 23: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政货币双煞来袭 中国大通胀还远吗

拿疲软和偿债这几个字来形容当下全球经济,恐怕再适当不过。对于大多数个人来说,一生不可能始终被幸福相伴,至少相当一部分时间会被焦虑和苦闷所困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并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繁荣和萧条交替循环,构成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毕竟,人类社会并非伊甸园:永远和谐和美好。但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恰恰试图打破这个规律。但迄今为止,并未见到他们成功的迹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很大程度上是由信贷和投资所驱动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功不可没。然而,在全球经济结构高度失衡背景下,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最终结果是促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在美国,数轮QE所导致的物价上涨让国内民怨沸腾,经过激烈争锋和博弈之后,美联储被迫退出QE,美元由此反转。中国也遭遇同样的情形,2008年,一场4万亿经济刺激直接促发国内高企的通胀。这让中国政府在2010年后被迫缩紧了货币的闸门。当前,随着廉价美元时代的结束和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让曾经处于虚假繁荣的全球经济受到牵连,并产生骨牌效应。

据悉,受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尤其人民币汇率贬值冲击等众多因素影响。亚洲各国资本遭遇1997年以来最大外流外流。高盛近日一份报告显示,从今年5月到8月间,马来西亚外汇储备下降43%,泰国下降17%,新加坡下降16%,韩国下降15%,印尼下降10%。展望中国,9月末央行口径占款余额为25.82万亿,环比减少2,641.42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76美元)。相比8月3,184亿的幅度有所下降,但为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呈现资本净流出局面。

10月15日,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部门联席主管弗雷德里克•诺依曼表示,他的公司已经调低了对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速预期,其中包括中国。他认为,当前亚洲各国大规模风险仍然存在。一是通货紧缩,它会推高各国实际债务负担。二是外资和本土资本的急剧外流。三是无法预料的政策失误,无论亚洲还是其他地区,均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系统不确定性。

尽管各国机构和权威频频发出预警,并且中国政府本身也屡屡强调将加大市场改革力度,通过简政放权、降低交易成本等各种方式,为民营企业开辟良性的生存空间。但仍抵挡不住政府以财政和货币为主导对经济系统的驾驭和刺激。毕竟,在政府看来,通过基建投资来驱动经济是最为快捷、有效的举措。并且,此举也符合各级政府的意愿和利益。

资料显示,今年1—9月,中国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8个,总投资18,131亿元。其中,交通基础建设项目总投资最多,为9,90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4.6%。其次为农业水利项目、能源项目、社会事业等项目。10月15日,在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发布会上,中国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结合以上数据表示,随着这些项目持续推进,加快落实,既能为促投资稳增长提供新动能,也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当然,考虑到中国政府投资占GDP比例为80%,依靠上述规模投资并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如果要确保年底保7的目标,加大投资力度无疑成为必要的选择。而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几日前中国央行出台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举措了。因为,此举一方面可以有效填充国内银行流动性(对冲资本外流下抵消的外汇占款)。另一方面,中国央行也可以以信贷资产抵押为依托,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向符合自身意向的国有部门投放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相比,此举更强化了政府和央行针对投资的主导功能,一切尽在两者的掌控之中。

笔者在不只一次强调过,在缺乏外部制约因素下,任何政府投资大多数均是低效的。其直接后果就是扭曲产业结构的同时,促发社会整体债务危机和通胀。永远没有例外。

众所周知,企业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那么,到底什么事创新?其实,通常人们想象中的新产品和发明只是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一个新生产组合、一项技术的改进,这些均是创新的组成部分。

结合经济学理论看,在通常情况下,传统产业下企业生产在某一时刻均会到达边际状态,简单来说,企业一方面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遭遇投资收益递减。在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这将倒逼少数企业家群体进行要素替代(进行新的产生组合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随着少数企业的成功,新的生产组合将形成扩散效应(被其他企业纷纷效仿),这样一来,从总体上就会降低社会生产对经济资源的过度损耗,并且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进而压低社会整体的通胀水平。

然而,在政府主导驱动的经济系统当中,很难实现上述这种状况。由于政府缺乏经济核算的职能和创新的意愿,低效乃至无效投资成为维系经济的主导。并且,由于政府部门掌控大部分经济资源,具有创新的个人企业往往遭受压制。这样,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即低效的政府投资对经济资源形成空前的损耗,而且在悄然当中对其他产业形成逆向绑架作用。

具体表现在,众多企业成为政府投资的附庸,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利用天然的货币优势)对要素资源、尤其劳动力的争夺,对消费品产业环节形成挤出效应(人力成本和要素资源价格上涨)。长此以往,必然引发社会工资——物价螺旋上涨。并且加大资源的供给瓶颈。时至今日,中国无时不刻处于通胀当中,与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无疑,随着中国接下来投资规模扩张,越发严重的通胀将构成社会的常态。毕竟,中国当下正面临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变得不再廉价。并且,政府庞大投资所促成的对劳动力和各种能源要素的需求,将会让社会生产成本变得更加高昂。作为民生必需品(蔬菜,猪肉等)由于缺乏价格弹性,将会成为接下来民生消费的一大亮点。


(王一 撰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 京ICP备05055065号-1 )

GMT+8, 2024-5-20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