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6529|回复: 0

孙子兵法毁掉中国人的最大罪过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 00: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子兵法毁掉中国人的最大罪过是什么?

作者:陈禹安
  

从对孙武的内心分析,来看看他写的孙子兵法是不是真的毁了中国文明?

《孙子兵法》首倡“兵者,诡道也”,将堂堂正正列阵而战的传统军事礼仪及规则扫地出门,同时也将世道人心推向了万劫不覆的深渊。本来,两国交战,战前必须有宣战、请战的仪礼。交战时,必须等双方都排好阵列才能开战,不能偷袭,不能使诈,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方老兵,不利用险要的地形取胜敌人。而《孙子兵法》不但有水战、火战,而且还用间谍,总之一句话,就是兵不厌诈,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或者说是为了达成军事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样的孙子兵法在古代自然是无往而不胜!但是,当大家都把孙子兵法当作战争的基本准则后,军事竞争就不再有底线了。而军事领域无论是具体的设施器具,还是抽象的指导思想,都会逐渐蔓延到其他领域,进而影响到全体中国人的信念及价值观。

此后,“兵不厌诈”的小人总是不绝如缕,“不择手段”的恶人经常占据上风。幸好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充当着人性防火墙的功能,拉住国人的整体道德底线不致于滑入深渊。但是,当历史步入现代,当经济市场化成为共识,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挡不住“唯利是图”的步伐。多少中国人,他们抛弃了孙子兵法中的闪光点,却将其阴暗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能把钱赚到自己的口袋,不但可以搞诈骗,而且也可以卖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连食品、药品都不放过!

当人们对这些层出不穷的负面消息,深感无奈和悲哀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样一个深层的问题:中国人是不是在集体变坏?中国国民性是不是在整体倒退?

当我们为这样的人性变迁与堕落寻找思想根源时,首倡“兵不厌诈”的孙子兵法是不是就是中国人的人性癌变之始呢?今天,我们要想重塑中国人的人性尊严,就有必要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读一读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看看我们到底还能不能重新回到老祖宗曾经光明敞亮的人性原点?每周五相约集中阅读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二《辱越》第33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33

一颗流星的忏悔,孙武为何后悔自己写出了孙子兵法?

阖闾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破楚的功臣们进行封赏。

显而易见,破楚的第一功臣应该是孙武。但是,当阖闾要把这顶桂冠赏赐给孙武的时候,他却坚决地拒绝了。孙武对阖闾说:“大王,我本是个闲散之人,幸得大王青睐,得以一显身手。现在,楚国已是惊弓之鸟,不足为虑。我还是想回罗浮山去闲居。”

孙武这是怎么了?

当初,默默无闻的孙武怀着极大的热情想要建功立业。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将得到更高的职位和权力,也就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况且,他辅助一个国家成就霸业的梦想也还没有最终实现,吴国还需要更上一层楼才能称霸天下,孙武为什么在壮志未酬的时候选择主动放弃呢?要知道这仅仅只是壮志未酬,而绝非壮志难酬。

吴国君臣在攻克楚国郢都后,在无可名状的狂欢与复仇心态的驱使下,集体性地陷入了去个性化的情境,每个人对自我的道德约束都大大削弱。孙武虽然是一个自我监控能力较强的人,对自己品性的要求也很严格,但在当时情境的强大推动下,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那场“集体大淫乱”中而不自知。

等到退兵回吴,整个人从“淫都”的强情境中抽离出来后,孙武无可抑制地开始了思想上的“自我审查”。静夜扪心,孙武不由对自己亲身参与的那一幕幕荒唐而又令人不齿的兽行懊恼万分、惭愧万分!

细细盘算,孙武内心里有四大失望。

首先是对阖闾的失望。

虽然阖闾志向远大,想要成为天下霸主,但是他并没有采纳孙武的迎立公子胜、赦楚而得楚的高妙策略。而这个性价比最高的“称霸之策”被错过后,引发了孙武极为严重的反事实思维,让他越想越遗憾。而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确实不会再出现了。吴国想要称霸,必将付出高出许多倍的代价。

其次是对伍子胥的失望。

在孙武看来,伍子胥将个人恩怨看得实在是太重了,他本该适可而止,为自己,也为吴国留一条后路的。正是伍子胥在复仇上的一意孤行,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包括阖闾淫乱楚宫、秦国插手干涉、夫概叛乱背吴等,都和伍子胥因复仇过度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相关。而最令孙武失望的是,伍子胥根本听不进孙武让他远离伯嚭的忠告。如果孙武继续留在吴国,就不得不继续面对伍子胥这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重臣。而孙武并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与他和谐共处,保持一致。

第三,是对伯嚭的失望。

这一失望,毋宁说是忧惧。这个伯嚭,非常善于和君上搞关系。在这一点上,不但孙武比不上他,连伍子胥也比不上他。虽然,伯嚭是伍子胥引荐给阖闾的,但现在伯嚭和阖闾的亲密关系远胜任何其他的大臣。此前,伯嚭好勇争功,却惨败给秦楚联军,竟然丝毫未受惩罚。这虽然有伍子胥说情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阖闾对他的喜爱之情。以孙武对伯嚭个性的判断,他不能不担心,随着伯嚭和阖闾的关系更趋亲密,自己和伍子胥恐怕都会被伯嚭排挤压制。

因着这三点失望,孙武不由想起了当初自己加在兵书上的那两句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是啊,阖闾已经好几次“不听吾计”了,那么还留着干什么呢?

但这三点失望,还不足以让孙武断然离去,对更大人生荣耀的向往以及往昔巨大投入形成的陷阱都会挡住他的脚步。但是,当孙武想到了第四点失望的时候,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第四,是对自己的失望。

孙武在兵法大成后,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是天下无敌,而随后的战争实践似乎也强悍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秦国的出兵援楚,吴军接连吃了几次大败仗,最后连他最看重的猛将夫概也背叛了吴国。这令孙武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兵法是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回国途中,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当他偶然翻出了他的族叔司马穰苴(田穰苴)所著的兵书《司马法》,只看了几行,就恍然大悟。

《司马法》开篇的两段话,如醍醐灌顶,让孙武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两段话是这样写的: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正义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就叫做正道。用正道达不到目的时,就采用权变的手段。权变要根据战争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忠信与仁爱。所以,如果杀掉几个人能使大众得到安宁,那么,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别的国家,是为了救护它的民众,那么,攻打是可以的。如果发动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那么,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所以,仁爱可以使人民亲附,正义可以使人民悦服,勇敢可以使人民效仿,诚实可以使人民信任。在国内赢得人民的爱戴,足以固守国土;对国外具有威慑敌人的威名,足以在战场上克敌制胜。)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这是为了爱护自己的百姓;不利用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有天灾人祸时去进攻它,这是为了爱护敌国的百姓;不在冬夏两季兴师,这是为了兼爱双方的百姓。所以,即使国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即使天下已经平定,举国欢腾,每年春秋两季还是要用打猎来进行军事演习,各国诸侯也要在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准备。)

原来如此!

当时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孙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石破天惊地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新式军事思想。

所谓“诡”,就是对“正”的反动。这个“正”就是自古沿袭下来的“注重交战礼仪,光明正大宣战”的军事思想。以“诡”对“正”,无有不胜。但是,“诡”只能取胜于一时,不能长久,要安民治国,还是离不开讲究仁义的“正道”。而更为严重的是,“诡”门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群起而效仿后,你可以“诡”,我可以“诡上加诡”,大家比谁更“诡”。这样势必把战争的道德底线一再往下拉,战争会变得越来越残酷冷血,甚至下流龌龊,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越来越难以实现。战争本来是政治的延续,但最终却会走到“为战而战”,从而背离了发动战争的最初目的。

吴国对楚国之所以先胜而后不得不退,正是因为没能在取胜之后,采用仁义的手段来安抚楚国的百姓,反而在郢都大肆烧杀抢掠,任意凌辱妇女,从而将战争置于不义的境地。

不义者虽强必败,这正是司马穰苴在他的兵法里所谆谆告诫的,也正是孙武的兵法里所缺少的。

孙武敏锐地想到,自己打开了“诡道”这扇门,让众人看到了“诡道可以速胜正道”的巨大诱惑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法关闭了。一时间,孙武十分懊悔自己写出了这样的兵法。他的心情正如后世发明了炸药的诺贝尔一样。

诺贝尔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发明炸药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但最终,炸药却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其主要目的变成了杀戮人类。这让诺贝尔懊悔终生。后来,他设立诺贝尔和平奖,多少也是为了表达一点弥补之意。

孙武先是十分懊悔自己在郢都没能坚守道德底线而参与了集体淫乱,随后又对自己写出了“诡道兵法”而十分沮丧。在这样的自责心态煎熬下,他怎么还可能接受阖闾的高官厚禄,继续以争霸为名的不义之战?!

他只能采用对自我事业的自杀行为来作为对自己的惩戒。对他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秘隐深山,好好地忏悔思过。

也许,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孙武的自责过于苛刻了。人的道德底线的不断下降,正是时代的大趋势,并不是孙武个人所能够改变的。这也是物竞天择、自由竞争的必然体现。孙武本人的出现,也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产物。如果不是孙武,也一定会有张武、李武来开创这样一种“以诡取胜”的新式军事思想。而孙武的兵法日后能够被奉为圭臬,广为应用,也正是因为符合了这种发展的大趋势,尽管这违背了孙武的忏悔本意。

阖闾哪能明了孙武内心的这一番惊涛巨澜。他知道人才难得,立即派伍子胥去挽留孙武,就像当年派他延请孙武那样。

没想到孙武却反过来劝伍子胥功成身退,他说:“您知道天道吗?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大王仗着国力的强盛,必生骄乐。如果功成不退,必有后患。我不是只想保全自己,也还想保全您。请您三思。”

伍子胥和孙武恰好相反,是一个自我监控能力很弱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极少反省自己的得失对错,只是一个劲地往前冲,他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孙武。而孙武话里提到的“保全”二字,更是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伍子胥正处于他这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哪里会想到自己也有可能遭遇一些需要“保全”的问题?

夏虫不可语冰。孙武见伍子胥领会不了自己的深意,也就不再多言。而伍子胥见孙武去意已决,也不再挽留。孙武就这样飘然远去,不知所终。阖闾赏赐给他的金帛,也都被他一路散发给贫苦百姓,自己分毫不留。

这一代兵圣,就像一颗流星,划过苍茫的夜空,从此再也不见它的影踪。也许,这是孙武本人一生中的最大遗憾,却也成就了一个历史传奇。直到今天,孙武的智慧依然被万人传颂,不但为中国人所用,也为西方人所用,不但被用于军事战争,也被用于商业竞争,其光芒所及之处,所向披靡。

但这究竟是否符合孙武的本意,我们却不得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8 02: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